藝術
美學
新靈
典藏
 
ART
Beauty
New mental
Collection
 
           

2006台北雙年展: (限制級)瑜珈 / Dirty Yoga--台北市立美術館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2006台北雙年展: (限制級)瑜珈 / Dirty Yoga

展覽日期:2006年11月4日-2007年2月25日
展覽區域:台北市立美術館
預展酒會:11.3晚間7時 北美館大廳
策畫主辦 台北市立美術館
指導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文化局
贊助 台灣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美國在台協會
亞洲文化協會
德國文化中心
德國國際文化關係協會(ifa)
瑞典國際藝術工作室(IASPIS)
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
西班牙外交部海外文化協會科學與文化關係司(Direccion General de Relaciones Culturales Científicas)
西班牙國家法人海外文化活動單位(State Corporation for Spanish Cultural Action Abroad)
柏泓媒體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籌劃經年的「2006台北雙年展」將於11月4日正式對外開展。本屆展覽主題定為「(限制級)瑜珈」,由美國籍策展人丹.卡麥隆(Dan Cameron)與台灣策展人王俊傑共同策劃。

「(限制級)瑜珈」以台北近年來十分風行熱門的瑜珈活動為隱喻出發,透過已不復瑜珈原始精神但卻大為風行的流行活動,將它所投射出關於欲望與恐懼,疾病與健康,醜陋與美麗,在地與國際等的極端價值觀,與當下全球化風潮中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命題相聯結,試圖闡述「中間」思考的可能。正如展覽標題中的「 DIRTY 」與「限制級」,它暗示了一種擺盪在邊緣的臨界狀況,所有負面意涵都將透過清洗與突破的過程,重新獲得新的可能。

本屆雙年展共邀請了三十四組個人或團體參展,來自美國、古巴、牙買加、巴西、墨西哥、德國、英國、瑞典、義大利、巴勒斯坦、印尼、泰國、巴基斯坦、印度、日本、南韓、中國與台灣的藝術家,突顯了文化差異的可貴性,它充分呈現在整體展覽設計與十三件特定場域的新作之中。蕾琴娜.希維拉(Regina Silveira)的作品將為觀眾帶來第一個強大視覺震撼,美術館外牆被上萬個黑色腳丫所踏過,它同時表現了幻象、欲望、征服與解構。與希維拉相對應的則是卡塔琳娜.葛羅斯(Katharina Grosse)為雙年展所作的新作,她在大廳堆起巨型泥土,然後噴上豔麗色彩的顏料,她顛覆了我們對既有空間的使用意義,改以物質及色彩來進行解構;美術館由外牆到大廳,它呈現了如崩壞中建築般的場景,引發觀眾無比想像。

本次雙年展的多位藝術家利用了影像裝置作為作品的呈現。亞歷山大.阿瑞洽(Alexandre Arrechea)利用多個監視攝影機組成的巨型監視樹,尖銳探討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隱形牢籠。藝術團體艾佩羅(El Perro) 以明快剪接與聲響節奏,將青少年的滑板運動,隱喻巴格達戰場上的荒謬性。娃莉絲卡.索拉斯(Valeska Soares)的作品則以幽閉性空間讓觀者產生現實跟幻象間的錯覺。珍妮佛.史坦坎普(Jennifer Steinkamp)的作品向來以巨型面積的數位影像呈現觀者與畫面視角的關係,本次的作品將由一個船難的意外為發想,結合影像的擬真性,將觀者的視覺空間經驗推向極限。 娜莉妮.瑪拉尼(Nalini Malani)的五螢幕投影裝置則陳述1940年代印度建國時期數萬名女性遭到強暴的歷史,影像尖銳而深刻。 阿拉雅.拉斯迪阿(Araya Rasdjarmrearnsook)則以以向死屍講經的作品震撼國際,此次她以五螢幕的影像裝置呈現對精神錯亂女病患的記錄,作品顛覆了「溝通」的意義。

近年來當代藝術領域中極為重視的「攝影」表現,在本屆雙年展中亦佔了極大份量。田口和奈(Kazuna Taguchi) 的作品探討了媒體時代的錯亂本質,在平滑完美影像之下所充斥的原來竟是雜亂的擷取與拼貼。鄭然斗 (Yeondoo Jung)的作品同樣在質疑當代環境中真實與虛假間的界限。維凡.蓀得拉瑪(Vivan Sundaram)則以家族老照片基礎,重新安排不同時空的家族人物進入其間,重新定義了影像記錄與歷史的關係。毛羅.瑞斯堤福(Mauro Restiffe)特別早在數月前即飛來台北實地創作,一系列台北摩托車騎士景觀讓他驚嘆,而長年生活在此的我們亦由另一個角度驚見我們的生活即景竟是如此這般。此外,李安湄(An-my Lê) 透過美國南加州軍事訓練基地模擬演訓伊拉克戰爭的軍事行動場景,充滿了如好萊塢戰爭電影場面的諷刺。

雙年展中還包括了多件話題性創作,如在上屆威尼斯雙年展大出風頭的法蘭契斯柯.維佐里(Francesco Vezzoli)將提出另一駭俗的新作,將自己幻化成好萊塢AV男優,虛擬記錄他的一生。中國藝術家曹斐(Cao Fei),他父親以雕刻為生,曾塑過國父孫中山像,她將為他父親在北美館虛擬策畫舉辦個人展覽,藉由「孫中山」重新連結斷訊的兩岸難題。此外,擅以無線網路顛覆資訊權威的團體TAKE2030將在美術館開設工作坊,教導民眾製作行動背袋(porta pack),以用來進行無線訊息傳輸,並鼓吹台北市民開放自家無線網路權,以對抗知識壟斷。李昢(Lee Bul)展出一個狀似未來世界的建築模型,藉由超現實感反應科技世界的過度擴張。

本屆台北雙年展的台灣藝術家部份,將呈現跨越不同領域的多重樣貌。同人誌漫畫家VIVA將在展場繪製巨型壁畫,另外在120個抽屜中放置了多年來創作的四格漫畫集錦。計程車司機畫家周孟德(Meng-te Chou)首度完整公開他十餘年間的夜間酒吧寫生作品,他的作品反應了城鄉差異與自我身分定位的追尋。知名的實驗電影作者吳俊輝(Chun-hui Wu)亦將提出以多規格靜照轉換為動態影片的全新實驗電影。此外,具建築背景的陳逸堅(E Chen)則全新製作了毛線編織觀念裝置,探討了沒落的台灣紡織工業與全球化經濟間的關係。旅美的王虹凱(Hong-kai Wang)則在美術館咖啡中庭以聲音裝置呈現他所預錄的腳步聲,藉以探討腳步與場域間的關係。歐宗翰(Arthur Ou)則藉由改換物件的原始使用概念,探究物件與歷史的關係。

就像是本屆雙年展所邀請的藝術家的創作一樣,他們都在共同參與一個融合性的工作建構,或找尋自我身份的主體認同,或企圖打破權威陳規,以為繼續生存的動力。故綜觀本屆台北雙年展,它在各式不同表現手法的創作中,對於環境與自我身分提出有別於規範機制的不同看法,它正如在縫隙中求生存的展現,經過多重的批判與融合,它形成了其他思惟的可能,眾多藝術家參與在其間,便是試圖在建構一個更自主多元的新空間,縱使它只是一個遙遠的烏托邦。

在此要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文化局對於本展的指導,也特別要向台灣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在台協會、亞洲文化協會、德國文化中心、德國國際文化關係協會、瑞典國際藝術工作室、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西班牙外交部海外文化協會科學與文化關係司、西班牙國家法人海外文化活動單位、柏泓媒體等企業、機構對於本展所提供的各項贊助與協助,致上誠摯謝意。

參展藝術家

亞歷山大.阿瑞洽(Alexandre Arrechea, Cuba/Spain)、曹斐 (China)、陳逸堅 (Taiwan)、周孟德(Taiwan)、喬納斯.達貝格(Jonas Dahlberg, Sweden)、艾佩羅(El Perro ,Spain)、卡塔琳娜.葛羅斯(Katharina Grosse, Germany)、郭鳳怡(China)、艾蜜莉.賈希爾(Emily Jacir, Palestine/US)、鄭然斗(Yeondoo Jung ,Korea)、李安湄(An-My Lê ,Vietnam/US)、李昢(Lee Bul, Korea)、娜莉妮‧瑪拉尼(Nalini Malani, India)、村田有子(Yuko Murata, Japan)、耶蔻.努格羅荷(Eko Nugroho, Indonesia)、達米安.歐特加(Damián Ortega, Mexico)、歐宗翰(Arthur Ou, Taiwan/US)、阿拉雅.拉斯迪阿(Araya Rasdjarmrearnsook ,Thailand)、毛羅.瑞斯堤福(Mauro Restiffe, Brazil)、羅賓.羅德 (Robin Rhode, S. Africa/Germany)、卡洛莉.許尼曼 (Carolee Schneemann, US)、沙茲亞‧西莰達(Shahzia Sikander, Pakistan/US)、蕾琴娜.希維拉(Regina Silveira, Brazil)、娃莉絲卡.索拉斯(Valeska Soares, Brazil)、珍妮佛.史坦坎普(Jennifer Steinkamp, US)、維凡.蓀得拉瑪(Vivan Sundaram, India) 、田口和奈 (Kazuna Taguchi, Japan)、Take2030(UK)、田中功起(Koki Tanaka, Japan)、法蘭契斯柯.維佐里(Francesco Vezzoli, Italy)、VIVA (Taiwan) 、王虹凱(Taiwan/ US)、納利.華德(Nari Ward, Jamaica/US)、吳俊輝(Taiwan)

策展人

丹.卡麥隆 Dan Cameron

自1980年代起便活躍於紐約的資深國際策展人及藝術評論者。1988年他成為第一位受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開放展」單元的美國審查委員。重要策展經歷包括:「藝術,分身有術」(1986)、「Cocido y Crudo」 (1994)、第八屆伊斯坦堡雙年展「詩性的正義」(2003)。卡麥隆自1995年起擔任紐約當代藝術新美術館的資深策展人多年。他亦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藝術評論並出版專書。他的文章定期出現在「Artforum」、「Flash Art」、「Parkett」與「trans.og」等雜誌。卡麥隆經常至世界各美術館與各大校園演講,並於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任教。


王俊傑 Jun-jieh Wang

1996年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為台灣少數知名媒體藝術家兼策展人,他亦是台灣錄像藝術發展的開創者之一。重要國際邀展包括:「光州雙年展」(1995)、「威尼斯雙年展」(1997)、「移動中的城市」(1997)、「亞太三年展」(1999)、「無法無天:2000台北雙年展」(2000)等。於2000年獲日本著名美術雜誌「美術手帖」推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藝術家之一」。重要策展經歷包括:「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2004)、「後石器時代」(2005)、「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2005)等。王俊傑現任教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2006台北雙年展國際論壇
主持人:丹.卡麥隆 / 2006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1.亞歷山大.阿瑞洽 / 藝術家(古巴)
2.陳逸堅 / 藝術家(台灣)
3.維凡.蓀得拉瑪 / 藝術家(印度)
4.納利.華德 / 藝術家 (牙買加 / 美國)
5.蕾琴娜.希維拉 / 藝術家 (巴西)

主持人:王俊傑 / 2006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1.徐文瑞 / 200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台灣)
2.長谷川祐子 /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策展人(日本)
3.芭芭拉.范黛琳 / 2004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比利時)
4.張頌仁 / 獨立策展人(香港)

評論 丹.卡麥隆 / 2006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藝術品收藏與委託製作」論壇
主持人:南條史生 / 森美術館館長(日本)
1.卡洛琳.克斯多夫-巴可幾夫 / 義大利杜林市里弗利城堡美術館策展人暨2008雪梨雙年展藝術總監(義大利)
2.金宣廷 / 獨立策展人(韓國)
3.徐政夫 /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 (台灣)
4.丹.卡麥隆 / 2006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黃才郎 / 台北市立美術










相關資訊

回首頁